中外专家合作发表观点文章,聚焦生态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201993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Ecological Civilization-Building a Shared Future for All Life on Earth)”发布。即将召开的大会将审议“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确定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题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官网)

  生态文明已经写入我国宪法,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了让国际社会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濒科委常务副主任魏辅文院士联合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和加拿大黄石至育空保护倡议的专家,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撰写观点文章,介绍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和制度框架、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以及对建立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潜在贡献。

中国生态文明概念(上)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下)的发展时间轴(图片来源:Wei et al.,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waa279

  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一词最早是由一位欧洲研究人员提出的,用来指代牺牲自我以造福子孙后代。20世纪80年代,“生态文明”作为学术名词首次在中国应用,自21世纪以来在科学出版物中得到广泛使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五位一体”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可被视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方法。但是,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不同,它还强调政治和文化,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生态文明概念六项基本原则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图片来源:Wei et al.,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waa279

  许多可持续发展目标都反映在生态文明政策中。可持续发展目标278912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相吻合;可持续发展目标13469111213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致;可持续发展目标611131415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一致;可持续发展目标51016将通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来实现;所有这些努力,共同促成全球生态文明,这与可持续发展目标17一致。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绿色增长”、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红线、抗击污染、实施绿色发展和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就。《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为讨论发展适合世界多种文化的全球生态文明提供一个绝佳的机会,对于全球的学者、从业者和决策者来说,尤其是对于那些治理体系完全不同的国家而言,理解中国在生态文明方面的经验,有助于实现更广泛的全球应用。中国愿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教训,促进信息交流与合作。中国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的经验可以促进探索如何以最佳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以适合不同国情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球对话,有助于建立强大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该项研究以“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hinas effort to build a shared future for all life on earth”为题目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下载论文原文或者点击下方链接阅读中文翻译稿。

  原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a279/5989711

  中文翻译文稿:生态文明:中国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努力

附件下载: